大悟付桃生:沙土长出“金姜”,富民赚钱的景
大悟县高店乡桃源村的田野里,一片片姜苗郁郁葱葱,微风吹过,充满了新鲜的姜香。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新农民付桃生用自己的创业故事,谱写了“一株生姜,万国富贵”的乡村复兴篇章。从2024年回乡试种10公顷生姜,到2025年带领卓兴合作社扩大到50公顷,他不仅让桃园村的沙土里长出了“金疙瘩”,还给周边村民家门口“鞠躬碗”。
新农民返乡:沙土寻商机,10公顷试种创新前景
“我在外漂泊十多年了,一直想回家创业。”付桃生是高店镇人。 2024年,看着家乡闲置的土地和淳朴的人们来到Metown后,他萌生了回家乡创业的念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桃源村的沙土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性好。这里是生姜生长的“天然温床”。这片土地上种植的生姜不仅个大、皮光滑,而且具有独特的鲜醇口感,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下定决心后,付桃生成立了卓兴合作社,并牵头从农民手中流转了10公顷土地,进行生姜试种。为了让村民满意,他提出每亩300元的土地出让金。 “即使生姜种植不当,我们也不会失去土地收入。”从选种、育苗到耕作、施肥,种植的每一个细节都亲自处理。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期间种植的生姜产量亩产1万斤左右。新鲜生姜片引起了热烈反响,让付桃生更加坚定了“种姜富民”的决心。
规模扩大至50公顷:在家工作,男女分工赚“现金”
“去年尝到了种姜的甜头,今年一定要扩大规模!” 2025年,付桃生将通过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扩大到50公顷。大规模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他立刻想到了周围的村民。 “男工干的是犁地、挖姜的活,一天工资150元;女乡人负责整理、装筐,一天工资100元,账款当天就结清了!”消息一传出,村里的闲散人员纷纷踊跃报名。
“以前想要赚钱就得出去打工,现在可以在家工作,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们!”在姜地里分姜的村民刘大姐,双手不停地动着,脸上挂着笑容。60多岁的村民陈老也说:“我年纪大了,没人喜欢出去干活。我给老板种姜就能挣钱了!够我自己花的了!”据统计,仅2025年生姜种植季,卓兴合作社就为周边3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累计雇用人员200多人,让大家真正赚到了“打工钱”。
巧打“仓储牌”:洞里储备30万公斤,订单直发河北
种得好,卖得好。付桃生深知生姜具有“抗储存、抗价格波动”的特性。为了避免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下跌,他专门建造了标准生姜储存仓库。 “这个储藏棚有十多个洞。一个洞可容纳2万公斤生姜,buong仓库可储存30万到40万公斤!”付涛生指着储藏室介绍,刚采收的生姜会按时送到仓库,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可以存放4到6个月,等市场价格上涨时再一起出售。
不仅如此,付桃生还打开销售渠道,与河北多家企业家达成合作,采取“发货为主”的模式——对方提前下订单,合作社要么直接发货成品生姜,要么根据订单需求选择优质生姜作为种子。 “去年试验种植的生姜有一部分作为姜籽出售,价格比成品生姜高出一倍多。今年,规模更大。 “塔波已经把生姜和生姜一起卖了,不用担心销量!”付桃生笑着说,仅河北的订单就占到了总产量的70%以上。规则增强信心:惠农贷+科技教学,“生姜”路越走越宽
付桃生的创业之路离不开规则的“保护”。当他回到家乡创业时,他为缺乏资金而苦恼。当地银行了解情况后,主动为他申请了农业专项惠民贷款,解决了搬地、买苗木的资金问题。政府部门也多次安排提供技术和财政方面的专项支持。
“政策帮助了我,我也会帮助村民!”当他富有时,他从未忘记他的邻居。付桃生经常把村民们召集到一起,传授种姜的一切技巧:“沙土要注意保湿,浇水不能太频繁;姜怕涝,要及时挖渠。”雨季排水……”他还免费赠送优质生姜种子,鼓励有条件的村顺海而行,扩大条件较差的免费种植。
谈及未来,付桃生信心十足:“当种植规模扩大到100多公顷时,我计划从事生姜深加工,生产腌姜、老姜膏、姜粉,让生姜的附加值倍增!”在他的带领下,桃源村的生姜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从单一种植,到储存、销售以及未来的深加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姜产业链。这棵从沙土中生长出来的生姜不仅成为高店镇独特的名片,也成为村民致富路上的一个“金结”,让大家的生活更加富裕! (通讯员 李亚勤) 上一篇:视频丨推动乡村振兴,提振文化旅游消费,让非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