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推动乡村振兴,提振文化旅游消费,让非
“十四五”期间,全国693个贫困县、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等地区共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12900多个,带动就业增收超过120万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
传承文化遗产 促进共同繁荣
在广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一样的“文化+”姿态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镜头前,农民导演、盘龙梆子第七代传人代表韩克正带领村里演员拍摄了一部以尊长孝道为主题的短剧。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莘庄街道下陈村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龙梆子”的发源地。在这里,村民积极融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影视叙事逻辑。短短半年时间,夏陈存的微短剧网络播放量就超过5亿次。
盘龙梆子第七代传人代表韩柯:今天我们创作了大大小小的影视、舞台节目三百多个,还参加了十多个国际艺术节。我们不仅在各地唱歌,还在世界各地唱歌。
村民们用古戏短剧等形式吸引了无数文化非遗爱好者,顺势打造了“文化+旅游+土风民俗+种植”的联合企业。
济南市钢城区莘庄街道下陈村党支部书记吕保军:不仅村集体收入大幅增加,还创造了数百个固定就业岗位,体现和带动周边多个村庄共同发展。
走进湘西苗绣非遗工坊,不少绣工争先恐后地下一批订单。她们大多是接受苗绣有偿培训并参加工作的农村妇女。马金莲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她一直在外打工,想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但苦于家里缺乏稳定收入。 2018年,苗绣非遗工坊成立后,积极鼓励当地低收入家庭参与苗绣非遗技能培训公益,实施“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马金莲成为其中之一。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石兰镇七秀坊绣娘马金莲:生活费我也有,生活费我能照顾老人和儿童。
“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实施七年来,已为2400多名农村妇女提供有偿培训,人均收入增加1万至3万元,吸引300多名孩子母亲返乡务工。
在素有“社火村”之称的河南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95后”村人霍浩然手持遥控器,耐心讲解、熟练演示操作步骤,向来自山西、河南等地的采购商讲述凤舞如何在天上飞。
河南许昌灵井镇火庄村是全国著名的社火道具村。社火道具的工艺传承了百余年,社火道具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 2023年许昌新郑戏剧非遗工作室成立后,效率提升折了几十倍,3D建模和无人机技术融入到了社火的制作表演中。
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俊正:这个产品原来开发了200多种,现在已经有400多种了。我们的市场份额也增加了近 30%。
遗产旅游不是“持有”文化
让旅游“有灵魂”
除了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有效拉动文化旅游消费,为旅游注入文化之魂,让旅游“热”持续全年。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鱼遗产等当地非遗元素已融入文旅消费场景。灯笼主题咖啡馆、文创店成为热门打卡点。鱼灯笼旁海美民宿,游客不仅可以自己制作鱼灯,还可以和当地的鱼灯队一起巡游。整个参与的感觉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体验。
歙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 沉勇:我们还开发了鱼灯、剪纸、徽墨等文化遗产相关的非遗课程,让更多的游客走进徽州,爱上徽州。
位于福州市中心上下洋历史文化区,一场充满活力的非遗快闪表演正在进行中。演员们头上戴着三个发夹,随着音乐的韵律和韵律翩翩起舞,展现了女性铿锵有力的美丽。不仅可以看到令人惊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还可以在旅途中换装、体验纪念品。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下来连接了3条路、7条路。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500余场,吸引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
福州上下杭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玉清:让市民、游客有一站式非物质文化旅游体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得见、摸得着、移得动。
在天津古文化街,600多米的街道上聚集了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古代技艺的静态展示,也可以是沉浸式的体验项目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创造。
游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传统非遗制作蜜丸的做法。简单的动作背后,还有生动的中医文化传递。非遗体验也吸引人气是杨柳青画店,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传统的拓年画、除福手工技艺。年画已经摆脱了“年货专属”的局限,渗透到游客的日常消费中。 上一篇:高市早苗的言论被批评为“违宪违法”,日本政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