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湖北抓住机
在上海创新“模速空间”社区,创业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算力调度、数据开放、资金支持等一站式服务;在珠三角的现代化车间里,“机器视觉哨兵”正在以毫米级视觉重塑广东制造的品质防线;在北京多家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帮助医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伤口……这些生动的场景是全国范围内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例证。科幻般的画面正在迅速成为当今中国的现实画面。
在此紧要关头,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的意见》,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更广泛应用按下了“快进键”,也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新时代,为这一重大变革注入动力。
这一波浪潮中,湖北依靠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前瞻的政策布局,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湖北道路”。在今年的“全省首届新年会上,10台“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亮相,其电子皮肤、灵活绝技的手、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部件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全省170家医院实现病理AI全范围诊断,诊断效率提升40%,累计完成超过616万例人工宫颈癌筛查;洗衣机荆州工厂荣获全球首家智能工厂称号,巡检效率从15分钟大幅降低缩短至 30 秒;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118秒的速度推出智能汽车……不同的成绩都表明,湖北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显着的集群优势和应用深度,加速融入“人工智能+”带来的时代洪流。
一系列创新实践充分表明,新生产力加速发展、“人造速图汉+”“插件化”技术的紧固,无疑是推动现代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 《意见》的出台,为推动现代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从科技进步到产业发展,从改善消费到民生福祉,六大行动涵盖了国家主要领域经济民生,呈现系统思维、整体布局。这种全方位助推,将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像电力一样的主力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美好生活增添无限可能。
为此,湖北将着力“政、产、学、研、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开放机遇、培育企业、吸引人才的新业态。从人形机器人基础部件的技术突破,到在医疗、制造、汽车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湖北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人工智能不仅“可用”,而且“集成”。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实现。湖北鼓励运用“揭秘”“挂牌收费”机制释放企业活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开放平台,促进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必将探索出一条既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又能激发市场内生动力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然,“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核心软件、高端芯片、大模型底层架构等关键领域仍需突破瓶颈;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伦理管理等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湖北需要更多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加大基础研究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投入,构建更加安全可控的技术供给体系;同时,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有序流动和使用,打破“数据孤岛”,促进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合作。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关系万千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湖北要以《意见》为指导,依靠扎实的行业实践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落实国家战略提供新鲜的区域范例。只要我们认清趋势、聚焦创新、开放协作,我省就一定能够走在全国新一轮科学革命和技术产业变革的前列,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赋能美好生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齐文凯(宜昌五峰)
编辑:丁楚风
上一篇:完美的搭配!一对新婚夫妇住在河南省平阳市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