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数字赋能筑垒加油站防雷护安全
荆楚网(湖北日报)(来信:谢婷婷、管伟民)“以前,大雨、台风的时候,我总是盯着油罐区,不离开岗位。现在多用手机查看,设备状态、警告都一清二楚,感觉轻松多了。”利川市盛德兴加油站负责人罗娇指着电话管理平台的界面说道。作为武陵山区重要的成品油集散地,利川市现有加油站67座,全部属于易燃易爆高危地区。防雷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利川市气象局紧紧跟随上级部署,改革完善数字化防雷安全管理机构,以成品油行业为突破口,构建“智慧监管体系”“三防联管”,为高风险行业安全发展注入气象动能。
强化科技打造全链条管理体系
以“数据精准、服务精细化、管理灵活”为核心,利川市气象局在成品油领域率先开发了防雷安全数字化管理平台,解决了传统管理“管人难、排查难、风险隐患难消除”的痛点。
数据集成方面,为67家成品油单位建立了“一企一档一码”数字化档案,实现了防雷检测信息“一键查询”。平台同时连接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实时采集区域雷电预警信号、降雨强度等数据,生成风险“一张图”可视化管理界面。
修订实施“红黄绿”三色危险代码管理模式,制定涵盖器械检测状况、预警开展等多个指标的编码标准。通过检测、无风险隐患的企业,标注“绿码”,实行“无序化”管理;即将过期或有一般稳定性危险的则标有“黄色代码”;对未按要求整改或安装不合格的,将标上“红码”,并启动提醒机制。截至目前,全市成品油企业红码率监管在3%以下。
针对雷电检测环节,引入了代码管理功能。检测机构需要通过平台进行人员认证、设备验证和备案。现场考察时,了解了公司的地理位置和运营情况。同时采集图像,检测报告自动上传至平台。 “制定方案-现场检查-报告一体化”全流程可监控,从源头上杜绝检查不当行为。
落实精准规则,打造全方位防护屏障
依托数字化平台,利川市气象局构建了“事中预警、事中管控、事后闭环”的全周期防护机制,推动防雷安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
在预警响应环节,建立了“三级推送”机制:雷电预警信号发出后,平台将第一时间向公司及安全生产负责人推送预警信息和应对指南;对于具备“黄码”和“红码”资质的企业在雷击范围内,公司将响应并实施暂停运营、断电等防护措施。今天汛期期间,该平台共发布定向预警151条、短信49.1万条、定向发布15.5万条。
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机制,以平台数据作为检查依据,精准针对高风险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实现“一门多检查”,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提高了监管效率。今年共开展联合检查6次,发现整改隐患4处,执法效率比往年提高40%。
以身作则,彰显数字化治理成效
“10月13日凌晨暴风雨期间,平台提前6小时发出预警信号,我们立即关闭了平台。”按照指导方针,对储罐进行加油并切断电源。即使工厂附近遭遇雷击,设备也没有受到伤害。”谈起近期的台风,利川市西城加油站负责人王志心有余悸。该加油站曾因防雷装置完成检查而被打上“红码”。在被提醒整改后,该公司在3天内完成了检查整改,返还了“绿码”。这次成功规避了雷灾风险,让公司真正做到了安全生产。感受数字化管理的价值。
数据显示,雷电安全数字化治理改革实施以来,精拉利川城油田未发生雷电安全事故,公司防雷装置达标率从48%提高到100%,平均应急响应时间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多方认可,汇聚共管,共享协同
数字化改革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优化了营商环境,赢得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以前我们每年要准备十几份纸质材料报检,现在可以登录平台完成自检申报,而且报检到期前还有提醒,省去了很多麻烦。”利川市剑南加油站安全经理周宇表示,数字化监管让企业从“被动检查”转变为“主动管理”,防护意识明显提升。
防雷安全数字平台实现风险隐患的精准识别和早期干预,为应急处置提供数据支撑,促进防雷安全安全管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灌溉”转变。科经部认为,跨部门数据共享打破监管壁垒,有效提升成品油领域监管整体效率。
改革经验也正在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其“高危行业精准编码、全程追溯监管”的做法,为县域防雷安全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利川样本”。利川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显红表示,将继续深化改革,逐步覆盖防雷安全更多重要领域的数字化管理,用科技赋能安全发展底线。
从数据整合到精准管理,从技术创新到机制重塑,利川气象市局用数字化改革解决高危行业防雷安全问题,用“智慧防线”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市政安全管理现代化写下鲜明的注脚。
上一篇:总书记为何关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